網頁

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方興未艾與回顧&挑戰: セラピスト/therapist 心理諮商師讀後感(5)

上一篇有提到現代社會變遷下人的精神狀態變化,
所以在統計或各種情況下,看似有精神病狀態的人增加
但與其說是精神病標準有點亂
(這一半一半,DSM的病況納入問題有其他文章討論,各位可以另外找文看),
還不如說透過前文所提的戲劇表現,
還有更多單位有心且善意的宣傳關注,我們開始注意到身邊或者一些人的情況。



精神受困擾的人什麼人都有;
最相葉月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到自己的狀況,還有求助的過程,
她說:寧可表白自己也不要曝露別人隱私(特別是案主事例)--
這種心態是對的。
想一想,同性戀者曾經一度被擺到精神科的古怪待遇,
我知道出櫃和爭取權益、擺脫汙名化真的不容易;
主動尋求心理師或醫師晤談治療,這有人做得到,有人做不到--
病識感在某些精神科處理的案主上特別薄弱,好比說憂鬱症/思覺失調
也有人有這種情況。

雖然每個人的精神狀況並不能一概而論,生病原因也不是可以直接推斷或責怪的事
(先天性的適應障礙,包含妥瑞症,有可能因壓力而引起或激化...
在不被包容的環境下待著,人更可能精神生病)
而宣導精神上生病要去看醫生或尋求協助,在台灣是從憂鬱症篩檢推廣之類的活動開始,
問題是醫生做法和藥物適不適合自己? 這需要各種嘗試
要找到適合的醫生還真不容易....
也有醫生是給一點建議,妳其他的要找別的協助(這是真的)
醫生與病人適配性的問題,這個我希望之後有台灣研究可讀!

雖然說本書文案上,採用書中日本同類情況改寫找人狀態是偷吃步,
但我真的想看到專業文獻,期待有人做

然後關於案主情況要不要發表,每個醫生/研究者/心理師做法不同:
有人是寫書會提及,不指名是哪位又稍改資料(這種還是有必要),
有人是都不發表,有默默與持續關心;
當年Carl Rogers晤談錄音公開逐字稿,這是很有勇氣的行為!
但對照每個醫生的做法不同之下,個人以為他是希望能夠檢視治療過程才如此;
歐文亞隆也有寫他與案主的紀事,有些是取得案主同意,有些則寫成故事,
公不公開都是一種選擇

此外,努力的精神科前輩也不是人人都早逝-
本書介紹的風景構成法(台灣治療上翻譯非常直白)起用者中井久夫
他還是努力的在自己的工作上喔

雖然社會對於心理師或諮商的需求變大了,但人才養成也決不是一兩天的事,
適才適所在諮商或就服員上也是很重要,
這些人還是要學會善待自己,一些諮商倫理的事情也必須列入養成教育,
我想作者不太清楚這點,但我就順手一提了
(台灣有出一本心理師手冊,有提到這個;台灣也有學者編著了諮商倫理的專書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