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

方興未艾與回顧&挑戰: セラピスト/therapist 心理諮商師讀後感(1)

精神醫學的誕生在歐洲,最早是佛洛依德的理論和精神分析,
那個時候的確有些人有精神困擾。
最早接受精神分析的案例集,也成了歷史紀錄和有意義的文本-
雖然佛洛依德是發表案例時隱去接受治療者的姓名
稍後在隔海的美國發揚光大-
接受精神分析的人當中,其實也有一些無法解決的案例

而諮商這件事情會誕生,
是因為教育評量/教育心理學-社會工作協助(多少有,本書重點不在此)
還有職業輔導以及心理衛生評估的需要之下而在美國誕生,
雖說這本書談及就業輔導的部分偏少,
但我之前有另外提及 (請按這裡)


而最慘痛的故事,是一位原本是商界人士
但卻憂鬱症發病住院的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[クリフォード・ウィッティンガム・ビアーズ]
(畢爾斯/貝爾茲-日文音譯差點讓我難找他的名字)
自己親身體驗其實並不人道的精神療養院的一些實態,
1908年出了書 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(心靈的歸來-可能是日本出書翻譯)
在他出書之前,歐洲的療養院也有不當對待病人的狀態
剛好等於為改革這點鋪路,也有其他的精神科醫師認同並協助

這段期間=1910-1920,剛好是日本明治-大正時期,
因為有些人去海外留學,所以得以知道世界的潮流
我相信那時的台灣雖然在日治時代
[日治時代期間為1895-1945,本段我寫的時間點剛好是此期間的中間]
不過可能沒引入這些東西
看過台灣吧(Taiwan Bar)動畫台灣史的人,或者讀過其他台灣史素材的人
一定會記得後藤新平,當時他這個本為醫生的民政長官,
在任內固然有蒐集台灣資料,問題那時還不到引進精神醫學或精神分析就是。
(可能性不高)

這時期赴美國進修的久保良英,
在美國克拉克大學(Clark University)時是跟APA首任會長Granville Stanley Hall學習
成了在日本引入早期兒童智力和心理學理論等論點的代表人物
他的著作也多半是與此相關,
後來他在日本也協助本為法國精神科醫生Alfred Binet(比奈)& Theodore Simon一起開發的智力測驗,後修改為美國版 Stanford–Binet測驗之日本在地化
當時對小孩的能力判斷概念也跟今天不同...雖然有些特質或能力會從父母遺傳,
但小朋友還是有可能走出和父母不同的路,
性別和民族差異這點更可能是社會或跨文化之觀點不同,而可能產生的刻板印象!

這樣的歷史回顧,在這本書的閱讀上,讓我覺得更有意義,
因為我們所以為的一些跟心理學有關的概念,都是比較晚近世紀的產物

沒有留言: